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两会超话】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深化扶持机制、引导社会力量 全面推动非遗发展 正文

【两会超话】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深化扶持机制、引导社会力量 全面推动非遗发展

来源:瑶欣头条   作者:休闲   时间:2024-03-19 18:38:28

原标题:【两会超话】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深化扶持机制、两会量全引导社会力量 全面推动非遗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

川网新闻·四川新闻网成都3月11日讯(川网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佳欣 实习生 官悦)3月5日,超话持机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重返九八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代表导社动非关键词。今年的郑晓制引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幸深

“近年来,化扶会力我国非遗事业取得显著成就,面推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逐渐完善,两会量全抢救性记录取得重要成果,超话持机非遗宣传传播广泛开展,全国非遗保护保障体系更加有力,代表导社动非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郑晓制引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幸深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广泛传承生动局面初步形成。化扶会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郑晓幸向记者介绍道,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非遗传承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重返九八全面活态传承仍存在困难,部分领域给予非遗传承人的权利和扶持凸显不足,立足于塑造良好环境,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水平。今年,郑晓幸带来了这三个建议:《关于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机制的建议》《关于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建议》《关于推动非遗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建议》。

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机制

郑晓幸建议,改善授艺活动的继承条件。为非遗继承人提供传播非遗文化、体现传承精神的的社会文化空间和展示平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使公众可以通过多渠道认识和了解非遗。为继承人提供场地和资金有效支持,对主动组织、参与传承工作的传承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奖励,调动传承人主动参与和主动作为积极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和延续。

同时,优化传承人的发现培养机制。出台激励政策,提升青年人参与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引导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完善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的培育机制,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增加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营造人人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事业的良好氛围。

此外,加大传承人经费投入。制定相应的传承人补助机制,加大对传承人的传承传习资金补助,使传承人有更多精力和时间用来开展传承传习活动。除财政经费外,可通过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等多种多样的方法筹措资金,解决传承传习中的实际困难。目前,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应加大传承人医疗保障,解决其传承传习的后顾之忧,避免艺随人去的窘境。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无人肯学的形势不容乐观。建议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郑晓幸告诉记者,2021年8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基于此,郑晓幸建议,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广泛开展非遗实践和研学活动,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推进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完善传承非遗体验设施体系。在现有基础上,鼓励行业协会组织兴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配套传承体验中心,促进形成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体验设施体系。

加大对非遗行业协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在非遗行业协会中建立从业者奖励机制。试点将非遗类资质培训、资格预审等工作逐步交由行业性协会团体实施,支持各级非遗协会开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提高行业从业水平和道德水准。符合条件的非遗类行业组织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捐赠及相关所得税免征试点。

推动非遗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

“自2018年5月16日起,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已经启动残疾人非遗就业培训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培训基地。目前来看,残疾人非遗就业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尤其是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与残疾人结合的持续尝试,充分发挥了非遗结合的优势。”郑晓幸表示,目前,残疾人参与非遗传承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非遗就业规模较小,社会关注度较低,就业项目在培训、社会支持和政策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郑晓幸看来,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特别是传统工艺,依托面大、量广、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等独特优势,为一大批残疾人提供了创业就业的空间,在促进就业增收、实现小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中能工巧匠很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支重要力量。”郑晓幸建议,积极营造残疾人非遗自强的奋进氛围。充分发挥文化在残疾人巩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扶志”“扶智”和“扶残助残”作用,帮助广大残疾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技艺,持续增加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参与非遗保护和促进就业的经验和模式,鼓励和支持宣传推广和学习借鉴。

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非遗就业创业。在我国非遗资源丰富地区,设立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孵化基地。选取适于带动就业创业、有市场潜力的传统工艺项目,推进非遗传承培训孵化基地因地制宜建设,形成一个或几个相对集中的传统工艺生产培训和交流展示展销基地。

提升残疾人非遗技能就业创业能力。支持制定实施“残疾人非遗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帮助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相应的非遗技能素质培训、创业培训。鼓励乡村组织各类各级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师带徒培训,积极参与残疾人非遗传承事业。设立一批残疾人非遗工匠工作室。

大力扶持残疾人非遗产品的营销推广。支持有关部门、群众组织搭建平台进行资源整合,通过电商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帮助销售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基地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非遗+创业+就业”。举办残疾人非遗人才交流、残疾人非遗产品市场营销、残疾人非遗就业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将残疾人非遗基地产品的展示、销售与各类相关博览会、展销会相结合,加大线下线上的宣传和营销力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何佳欣 实习生 官悦 介绍道)

标签:

责任编辑:综合